城市“宗教儀軌”——便利店之行業(yè)現狀和問題探討

作者: 億歐網 2019-06-06 10:57:50
便利店,暖你的心,暖你的胃。

本文轉自“億歐網”,原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零售老板內參”,作者:孫園。

核心導讀:1.中國便利店行業(yè)目前整體現狀如何? 2.中國便利店的三個核心議題是什么? 3.便利店在零售之外,還有哪些意義?

便利店,都市生活的一盞長明燈。

沒有夫妻老婆店那樣接地氣,也沒有商超那般琳瑯滿目。便利店作為城市最末端毛細血管的零售業(yè)態(tài),總是顯得氣質過于疏離。

但不知何時起,便利店已經擁有了高于零售、高于商業(yè)的精神意義。7*24小時全年無休、穩(wěn)定的商品供應和恰到好處的空間,便利店就像一座燈塔,為城市忙碌在各條航線的人們,提供精神和生理的雙重補給。

自從1992年日本7-ELEVEn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便利店行業(yè)就一直在多方競爭中高速成長。便利店在當前人們的生活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中國市場上便利店發(fā)展的現狀和問題又有哪些?

便利店現有格局:三大日系便利店+區(qū)域龍頭

便利店在中國市場的發(fā)展,由外資入華開始,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舶來品。而在此之前牢牢占據零售業(yè)末端渠道的,是遍布街道、社區(qū)的夫妻老婆店,人們也稱之為小賣部。

據凱度零售2018年數據,中國市場上有著將近700萬家夫妻老婆店和小型便利店,這些以個體戶形式經營、門店數量基本不超過五家、經營雜貨的零售業(yè)態(tài)貢獻了所有零售渠道40%的出貨量。其中約30%的夫妻店盤踞在鄉(xiāng)鎮(zhèn)、農村,46%在三線城市、縣級市。

而連鎖便利店的出現,與居民經濟水平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息息相關。業(yè)內常以GDP(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便利店的發(fā)展階段:當人均GDP達2000-3000美元時,為便利店導入期;當人均GDP達5000美元時,便利店市場便進入快速成長期;當人均GDP達1萬美元時,進入行業(yè)激烈競爭期。

盡管我國人均GDP在2017年就已經達到5.92萬元/人(國家統計局數據),但一二三線城市間發(fā)展差距大,GDP構成比例不盡相同,目前便利店整體依然是以一二線城市市場為主,而這其中又以區(qū)域集中型企業(yè)為絕大部分。

以三大日系便利店(7-ELEVEn、羅森、全家)和區(qū)域龍頭構成的中國便利店市場,在實體零售整體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高度增長。

便利店在實體零售整體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仍高速增長(圖片來源:《2019年中國便利店發(fā)展報告》)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fā)布的《2019年中國便利店發(fā)展報告》中提到,2018年中國便利店實現銷售額2264億元,門店數量達12萬家,行業(yè)增速達到19%。

另據連鎖經營協會發(fā)布的《2017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一線城市如上海、廣州、深圳,其便利店市場發(fā)展已趨于成熟,接近日本、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的便利店發(fā)展水平。

而在二線城市,基于各城市人口、GDP發(fā)展的不同,再加上氣候、生活習慣、消費水平差異等因素,便利店市場的發(fā)展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現象。其中,西部區(qū)域城市西安、昆明、重慶是增長速度最快的三個城市。

同時,《指數》還顯示,24小時營業(yè)便利店的區(qū)域性特點仍然很明顯。南方地區(qū)城市的24小時便利店比例普遍高于北方地區(qū)。從全國范圍來看,24小時營業(yè)便利店的平均占比仍然較低。

中國便利店的三大核心議題

便利店,同中國所有其他實體零售業(yè)態(tài)一樣,都有著三大核心議題:跨區(qū)域拓展、門店運營和商品開發(fā)。

三者相輔相成,想要進行區(qū)域拓展,就需要保證標準化的運營能力和商品力輸出,而在中國的市場條件下,跨區(qū)域拓展的門店還需要因地制宜的對于門店運營和商品進行調整。

據CCFA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便利店單店日均銷售額接近5300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約7%。盡管在單店運營方面,中國便利店的盈利能力在過去幾年有著持續(xù)改善,但在運營能力和供應鏈效率方面還有許多加強空間。

而隨著競爭愈發(fā)激烈,便利店市場的同質化競爭也成為了不可避免的問題,從門店陳列到商品類別、從單店運營到加盟體系,類“7-ELEVEn”的影子越來越多。整體模式高度雷同的情況下,進入2019年,關于便利店市場的新課題則更多聚焦到了整體業(yè)務的精細化運營之上。

精細化運營的焦點之一,在于會員和數字化系統引進對于門店運維管理的更高精度。智能商業(yè)的時代之下,便利店開始擁抱新技術,體現在前端,自助設備、無人便利單、電子標簽等IoT設備不僅提供了新的消費觀感,也將用戶消費行為變得數據化、可視化。

在后端,數字化的供應鏈系統和商品系統大大提高了傳統進銷存效率,更高效的系統不僅為便利店提供了符合其末端消費渠道相對應的靈活性,同時也為永輝、家樂福等大賣場向小業(yè)態(tài)的轉型提供了驅動力。

而在會員管理方面,數字化的營銷手段、小程序等渠道讓便利店進一步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數據的采集和積累為實現千店千面提供了原始的需求要素,如何在“對的時間”,為“對的門店”提供“對的商品”,是門店精細化運營的最終標的。

如果說精細化運營是便利店的微觀層面,那么宏觀層面的跨區(qū)域拓展,則是擺在每一個品牌連鎖便利店眼前的第一課題。

國內便利店在跨區(qū)域拓展上,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在最早期是圍繞企業(yè)物流中心的配送能力去輻射外區(qū),以原有的物流中心配送新增區(qū)域;

區(qū)域內達到盈虧平衡點以后再向上去發(fā)展,就到了總部+多物流中心的階段,這一階段的門店和物流中心有著明確的對應關系,不能夠跨區(qū)作業(yè);

因此,當整體業(yè)務再度向上發(fā)展,進行到跨省甚至更廣面積的運營時,就會進入第三階段總部+多分公司+門店的格局,即多組織概念。

隨著便利店企業(yè)的供應鏈和物流能力的不斷增強,當下便利店行業(yè)的跨區(qū)域拓展正呈現加速趨勢,這使得連鎖品牌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同時也促進了加盟體系的改善。據《2019年中國便利店發(fā)展報告》,我國便利店加盟店比例達46%,其中頭部標桿企業(yè)的示范作用明顯。

便利店正扮演城市生活重要角色

對于都市人群而言,24小時營業(yè)的便利店是穩(wěn)定的補給中心,區(qū)別于夫妻老婆店等其他實體零售的鮮食供應和便民服務,讓其在零售作用之外,還附加了一定的餐飲和生活服務屬性。

盡管零售依然是便利店最為核心的功能,但隨著店型的多樣化,便利店也正逐漸演變?yōu)槎际兄幸环N特殊的“第三空間”。對于繁忙的上班族、陌生的旅客、或是夜晚狂歡歸來的“夜貓子”們,也許便利店那一盞不滅的燈光和些許人氣,是比商品更為珍貴的東西。

有時候,有些看似很虛的感受,其實往往決定著事物的關鍵條件。對于消費者來說,越小型的地方,越有融入其中的親近感,這是大型零售門店所不具備的天然原因。無關乎經營方式,純粹是物理性質的空間感,帶給人的距離感。人天然在快速可觸達的小型空間里,能建立起有心里情感的投射。比如自己居住的房子,靜心養(yǎng)氣的庭院等。

便利店,這種零售業(yè)最小型的業(yè)態(tài),其實也有這種類似功能。因此,當便利店深入社區(qū),深刻融入人的日常生活——理論上甚至每天都會頻繁接觸交集的融入,帶給人的感覺,就不再只是一個購物的地方。

便利店企業(yè)往往也在順應這種人的天然情感投射,門店選擇的位置,全年營業(yè)無休的時間,滿足即時且便利的商品,時刻都能馬上讓人找到休憩的第一選擇……

一個城市有著品質成熟和分布密集的便利店,往往是這個城市生活品質因果互為的結果。即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帶來更多便利店的落地,而更多的便利店帶來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

這種互為關系,也讓便利店已經從城市生活方式的日常第一選擇,攜帶著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宗教式的生活儀軌。

每天的生活需求習慣去那里解決,每天也從那里找到生活的確認感。


智通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智通財經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文中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資訊,請點擊下載智通財經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