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海通國際研究部 HAI”。
根據國務院官網,2020年9月22日,國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十四五”期間,我國進入碳排放達峰的關鍵時期,“碳達峰、碳中和”將對我國化工行業(yè)中長期發(fā)展產生系列影響。作為海通石化團隊“碳中和”系列專題報告第一篇,本文主要系統(tǒng)梳理全球碳排放現狀,以及歐盟、美國、日本、中國等主要經濟體應對碳中和的主要措施。
何為“碳中和”?
碳排放現狀
溫室氣體定義。溫室氣體指大氣中能夠吸收地面反射的長波輻射,并重新發(fā)射輻射的氣體。不同場合所指溫室氣體范圍或有所不同,根據《京都議定書》定義,溫室氣體(GHGs)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六種,其中排放量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常用來作為監(jiān)測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指標。
溫室氣體帶來全球變暖。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大氣層射入地面,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出現增暖現象后反射出長波輻射。溫室氣體能夠吸收長波輻射,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過高時,就會導致氣候變暖。
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yè)化前水平高出約1.1℃;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個連續(xù)十年都比前一個十年更暖。氣候變暖將導致氣候異常、海平面上升、傳染病增加、瀕危物種滅絕等嚴重后果。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逐年增加。1965年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2019年全球排放量達341.7億噸,1965-2019年年均復合增速2.1%。其中,中國、美國、歐盟、印度、俄羅斯、日本分別排放98.26、49.65、33.30、24.80、15.33、11.23億噸,合計占比68%。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來源及消耗。碳循環(huán)是指碳元素在地球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運動循環(huán)往復的現象。它包括碳固定與碳釋放兩個階段,前者是從大氣吸收CO2的過程,稱為碳匯;后者是向大氣釋放CO2的過程,稱為碳源。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活動的影響至關重要,燃燒化石能源會加大向大氣中釋放CO2,而毀林開荒等行為則會減弱碳匯過程,從而造成平衡的破壞,導致大氣中的CO2濃度過高,氣溫升高。
根據IEA,2018年全球碳排放主要來自發(fā)電與供熱、交通運輸、制造業(yè)與建筑業(yè)三個領域,分別占比42%、25%、18%。
從“碳減排”到“碳中和”,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暖
為了促使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暖,1990年12月21日,第4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12號決議,決定設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經過委員會與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1992年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了“共同但有區(qū)別責任”,明確發(fā)達國家應率先減排并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
1997年底,《京都議定書》通過,首次為39個發(fā)達國家規(guī)定了一期(2008年-2012年)減排目標,即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2009年底《哥本哈根協(xié)議》達成,提出全球氣溫升幅應限制在2℃以內,各國應在2010年2月1日前,向聯合國提出2020年減排目標。
2015年通過了《巴黎協(xié)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了安排,其主要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yè)化時代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并努力控制在1.5℃以內。
《哥本哈根協(xié)議》之后,各國相繼提出溫室氣體減排、中和目標,其中歐盟、美國、日本等多數發(fā)達國家提出在2050年實現中和目標,中國提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
發(fā)達經濟體低碳經驗借鑒
歐盟
歐盟對溫室氣體減排一直較為積極,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79年達到峰值,當年共排放46.56億噸。2006年后,排放量呈顯著下降趨勢,且在全球排放量中的占比逐年降低。截至2019年年底,歐盟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世界總排量約9.75%,是人均排放量最低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歐盟提出的“氣候中和”相比“碳中和”而言,范圍更廣。除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外,還包含其他溫室氣體,“氣候中和”意味著溫室氣體凈排放量降為0。2020年12月,歐盟提出2030年減排量比1990年減少至少55%。
歐盟采取了多種方式積極推動“氣候中和”實現。主要是以下幾種方式:
1.在各個領域推行相應措施,包括發(fā)展清潔能源、電動車,減少工業(yè)排放等;
2. 立法
歐盟已于2020年3月開始籌備《歐盟氣候法》的相關立法工作,將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以歐盟法律的形式確定。到2021年6月,委員會還將審查,并在必要時建議修訂所有相關政策,以促進碳減排目標完成。按照《歐洲氣候法》草案要求,歐盟所有機構和成員國都采取必要措施以實現上述目標。
草案還規(guī)定了采取何種措施來評估成果,以及分步實現2050年目標的路線圖。比如,歐盟委員會將擬定一個“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以及將描繪2030至2050年間的歐盟溫室氣體減排軌跡以評估進展。
從2023年9月開始,每5年還要對照目標評估歐盟以及各成員國采取措施的持續(xù)性。其實,在此之前,歐盟國家中已有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了中長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比如,德國在2019年11月通過《氣候保護法》,明確了不同經濟部門所允許的碳排放量,并規(guī)定聯邦政府部門有義務監(jiān)督有關領域遵守每年的減排目標。
3. 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
在碳減排方面,歐盟排放交易系統(tǒng)(EU ETS)是歐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以經濟有效的方式減少排放的關鍵工具。該交易體系于2005年初建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也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碳排放體系,目前包含27個歐盟成員國,以及冰島、列支敦士登和挪威,覆蓋歐盟約40%的溫室氣體排放(氣體包括二氧化碳,氧化亞氮,以及全氟化碳)。
事實證明,歐盟排放權交易系統(tǒng)是有效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在2005年至2019年期間,碳排放交易體系涵蓋的設施的排放量下降了約35%。
目前,各成員國可根據歐盟委員會頒布的規(guī)則,為本國設置排放量上限,再將許可權分配給納入排放交易體系的產業(yè)和企業(yè)。企業(yè)可將剩余的排放權在市場上出售,若實際排放量大于排放權,則必須在市場上購買,否則會處以罰款并扣除下一年的減排配額。這樣的交易制度可確保以低成本有效完成排放指標。該交易系統(tǒng)為總量交易體系,其分階段的運行特征如下:
可見,歐盟排放體系的覆蓋范圍逐步增大,市場機制日益完善,減排上限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降低。在第四階段(2021-2030),排放配額的總數將以每年2.2%的速度(第三階段為1.74%)繼續(xù)降低,并通過多種低碳融資機制幫助各個行業(yè)應對低碳轉型產生的資金問題。
總體而言,歐盟在做出減排承諾方面較為積極,減排方式多樣,包括在各個領域積極改善,推進立法,通過強有力的歐盟排放體系經濟有效地減少排放量等,對我國碳中和進程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美國
自2007年達到峰值(58.84億噸)以來,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在全球排放量中的占比也逐漸降低。根據BP統(tǒng)計數據,與2005年相比, 2019年美國合計二氧化碳排放量為49.65億噸,復合增速為-1.19%,在全球排放量中占比14.53%,相比2005年占比20.84%改善明顯。
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xù)下降。截至2019年年底,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5.08噸,與2005年相比,人均減少4.51噸碳排放。雖然美國人口增長與碳減排均對人均排放量有降低的作用,但從2005年以來,人口增長的復合增速僅為0.76%,因此,可以認為人均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是由有效的碳減排引起的。
美國對碳減排的承諾受政治影響較大。雖然美國在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人均排放量方面有顯著的成效,但美國在二氧化碳減排政策方面受執(zhí)政黨影響較大。可以發(fā)現,民主黨(包括奧巴馬政府、拜登政府)對國際減排承諾更為重視,更為積極(如簽署《巴黎協(xié)定》,發(fā)布清潔能源計劃限制發(fā)電廠排放等)。
而在共和黨執(zhí)政期間(小布什政府、特朗普政府),則分別退出《京都協(xié)定書》及《巴黎協(xié)定》,拒絕承擔國際減排義務。根據騰訊新聞,在2017-2019年間,特朗普政府放棄了至少128項環(huán)保法規(guī),其中包括放寬汽車燃耗規(guī)定,廢除《清潔電力計劃》,放松火力發(fā)電廠污染物排放限制等。
但由于美國的能源結構在2016年已有所改善,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的消費占比從2008年的9.88%上升到12.76%,因此特朗普執(zhí)政時期并未見二氧化碳排放量顯著增長。
奧巴馬政府執(zhí)政時期,煤的消費占比從14.17%下降到9.66%,可見其《清潔能源計劃》對美國的能源結構有改善作用?!肚鍧嵞茉从媱潯肥敲绹惺芬詠淼谝粋€約束發(fā)電廠碳污染的法案,計劃顯著削減電廠碳排放,同時推進清潔能源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和部署。具體采取措施如下:
從執(zhí)政黨的角度而言,拜登上臺或將推進美國碳中和的進程。拜登承諾,到2035年,通過向可再生能源過渡實現“無碳發(fā)電”,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希望重建基礎設施,推動美國清潔能源創(chuàng)新并大力支持新能源發(fā)展,具體措施包括加快電動汽車部署、推廣清潔能源技術、建造生物燃料工廠等。
雖然美國聯邦層面對碳中和承諾態(tài)度反復,但地方及民間環(huán)保人士活動也為碳中和進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地區(qū)之間會通過簽署協(xié)議、交易排放權等方式積極應對溫室氣體減排。其中,較為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計劃包括區(qū)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西部氣候組織(WCI),以及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XX)等。
區(qū)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RGGI):區(qū)域碳污染減排計劃(RGGI)是美國第一個強制性的、基于市場手段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區(qū)域性行動,成立目的是限制、減少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2017年,RGGI參與州計劃在2020-2030年間將電力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縮減30%。
西部氣候組織(WCI):
西部氣候組織成立于2007年2月,最初參與者為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但除加利福尼亞州外的其他州已于2011年退出,目前的參與者為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及魁北克省。
它是北美最大的碳交易市場,自2011年以來,共舉行了43場排放額排放,迄今交易配額21億份,交易金額高達292億美元,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約為4.0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XX):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是全球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基于國際規(guī)則的溫室氣體排放登記、減排和交易平臺。出于自愿加入的原則,該交易所在2010年左右因交易量驟降而“名存實亡”,于2010年被洲際交易所收購。但從2003年成立到被收購期間,交易所為減排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均小于減排計劃。
綜上所述,雖然美國在國際減排承諾方面受政黨影響較大,但總體排放情況有所改善,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推廣新能源,重建基礎措施,以及交易排放權等。
日本
作為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和《京都議定書》誕生地,日本的低碳發(fā)展戰(zhàn)略啟動較早。從1996年開始,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比重就開始逐年下滑。2008年,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全年約13億噸,占全球總排放量4.3%。其后,碳排放量開始呈顯著下降趨勢。截至2019年年底,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1.2億噸,占全世界總排量約3.3%。
日本作為資源稀缺國家,能源供給高度依賴進口,這也使得日本更早的開始探索替代能源,亦使其低碳化戰(zhàn)略更早布局。1998年,日本率先頒布了《全球氣候變暖對策促進法》,2008年實施了《實現低碳社會行動計劃》,2009年提出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1990年減少25%的目標,2012年開始推行碳稅,2016年日本政府將2030年目標設定為較2013年減排26%。
2020年10月,日本首相菅義偉提出“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10月25日,經濟產業(yè)省公布了《2050年碳中和的綠色成長戰(zhàn)略》,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制定了全面的脫碳路線圖,在海上風能、氫能源、電動汽車、太陽能等14個重點領域,提出了財政預算、稅收、金融、法規(guī)和標準化、國際合作5個方面的政策措施,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和綠色投資的方式確保產業(yè)脫碳轉型更為平穩(wěn)。
在重點領域的脫碳技術開發(fā)與應用上,設計了以下路線:
2050年碳中和綱要涵蓋公司需求、從技術發(fā)展到綠色資本投資,政策側重于監(jiān)管改革,標準化,通過金融市場創(chuàng)造需求以及通過擴大私人投資來降低價格。
5個方面政策工具具體如下:
1.財政加大財政支持,將由國家研究開發(fā)機構新能源與產業(yè)技術開發(fā)組織(NEDO)設立2萬億日元的基金,未來10年支持(1)電力綠色化和電氣化;(2)氫能源;(3)二氧化碳固定和再利用等優(yōu)先領域,為相關公共和私營部門提供從技術開發(fā)到應用的全面支持。
同時,框架明確了對相關企業(yè)管理者的責權監(jiān)督,以保證政府的2萬億日元預算將被用作引水,以吸引私人公司進行研發(fā)和資本投資(預計15萬億日元)和海外ESG資本(預計3000萬億日元),從而實現零碳目標并創(chuàng)造新的產業(yè)環(huán)境。
2.碳中和稅收制度推出稅制優(yōu)惠,支持私營企業(yè)脫碳投資,預計在10年內創(chuàng)造約1.7萬億日元的私人投資。
3. 金融根據日本經貿部《2020年氣候創(chuàng)新融資戰(zhàn)略》(2020年9月),制定金融市場規(guī)則(例如信息披露和評估的基礎),擴展融資渠道以吸引私人投資,支持低碳化產業(yè)和創(chuàng)新技術發(fā)展。
-對于已獲得10年或更長時間的長期業(yè)務計劃認證的企業(yè),提供用于實現該計劃的長期融資體系和與績效掛鉤的利息補貼體系(三年內1萬億日元的貸款規(guī)模)。-推進經營租賃,預計吸引1500億日元的低碳資本投資。
-設立投資論壇,拓展脫碳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融資渠道。
-設立“綠色投資促進基金”(800億日元規(guī)模),為海上風電回收業(yè)務,節(jié)油技術的利用以及下一代蓄電池業(yè)務等計劃提供風險資金支持。
-推動TCFD(Task Force on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發(fā)展,促進企業(yè)有效披露氣候相關財務信息。
4法規(guī)和標準化通過對脫碳技術構建完善的法規(guī)制度以及引入碳定價機制,確保社會有序、高效完成低碳轉型。
5.國際合作
通過直接投資和并購吸收海外資源,利用規(guī)模經濟增強競爭力;加強與美國和歐洲的合作,促進項目推進、基本技術標準化和規(guī)則制定;鼓勵新興國家采取更現實的脫碳承諾,提供脫碳解決方案,促進雙邊和多邊合作。
中國:步入“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期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2019年總排放量98.26億噸,占全球29%,分別是排在二、三位的美國、歐盟的2倍、3倍(如圖3)。從二氧化碳來源看,發(fā)電與供熱是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占總排放量51%;制造業(yè)與建筑業(yè)是第二大來源,占比28%(見圖4)。
目標: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
我國在國際上提出的碳減排量化目標主要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首次提出溫室氣體減排清晰量化目標。
根據國務院官網,2009年9月22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并發(fā)表題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的重要講話,提出:(1)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2)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3)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夕,我國政府進一步公布了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是我國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減排的量化目標,強調降低碳排放強度(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根據央視網,2017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約46%,意味著提前3年完成了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的目標。根據BP能源統(tǒng)計,到2019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也基本達到15%。第一階段目標基本完成。
第二階段:首次提出碳總量達峰概念。
根據新華網,2015年11月30日,國家主席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并發(fā)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提出2030年碳減排新目標,在降低碳排放強度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碳總量達峰的目標。
主要目標如下:(1)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3)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第三階段:進一步明確碳達峰時間,首次明確碳中和時間點。
根據國務院官網,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在2015年基礎上,進一步將碳達峰時間明確在2030年前,并首次提出碳中和時間點。
2020年12月12日,國家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fā)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的重要講話,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1)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3)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4)風電、太陽能發(fā)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碳達峰、碳中和”為2021年國家重點任務之一?!笆奈濉笔菍崿F我國碳排放達峰的關鍵時期,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北京、上海、廣東、山西、遼寧等省份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紛紛響應中央部署。根據新華網,上海在兩會期間進一步提到確保在2025年前實現碳達峰,比全國時間表提前5年。
貫徹能源安全新戰(zhàn)略,推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
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實現碳中和挑戰(zhàn)更大。
(1)從發(fā)展階段看,我國仍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維持較快增長,能源消費總量仍未達峰;(2)從資源稟賦看,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目前一次能源消費仍以煤炭為主;(3)從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看,歐盟、美國、日本分別于1979、2007、2008年實現碳達峰,從碳達峰到碳中和(2050年)有42-71年時間,而我國從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時間截點僅有30年時間。
發(fā)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fā)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2020年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fā)展》白皮書,闡述我國推動能源革命的主要政策和重大舉措,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zhàn)略,即推動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加強國際合作。
消費端:控制消費總量和強度,實現低碳結構調整
總體上,我國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提升重點領域能效水平,如工業(yè)、建筑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等。結構上,我國鼓勵清潔低碳能源發(fā)展,推行天然氣、電力和可再生能源等替代低效和高污染煤炭的使用。
同時,我國配套系列政策引導激勵節(jié)能低碳,如稅收優(yōu)惠、綠色金融、用能權及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根據國務院及能源局官網信息,目前我國在浙江、福建、河南、四川4省市開展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截至2020年8月,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金額超過90億元。
2020年底,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發(fā)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行業(yè)、年度溫室氣體(含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企業(yè)納入重點排放單位名錄,覆蓋行業(yè)由發(fā)電行業(yè)最終擴展到建材、有色、鋼鐵、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行業(yè)。辦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供給端:優(yōu)先發(fā)展非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化石能源
優(yōu)先發(fā)展非化石能源。我國把非化石能源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位置,包括太陽能、風電、水電、核電及生物質能等,力爭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25%左右。清潔利用化石能源。我們認為,在我國現有資源稟賦及非化石能源發(fā)展現狀下,化石能源仍將是未來較長時間內我國的主體能源。清潔利用化石能源對于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化石能源利用,我國總體思路是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升油氣勘探開發(fā)力度,促進增儲上產,提高油氣自給能力。
1.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深加工。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釋放優(yōu)質產能,大型現代化煤礦成為煤炭生產主體。推動煤炭開采、利用綠色化發(fā)展,推動煤制油氣、低階煤分質利用等煤炭深加工產業(yè)化示范取得積極進展。
2. 天然氣:提升天然氣生產能力。在化石能源中,天然氣的單位熱值含碳量最低(天然氣、原油、原煤單位熱值含碳量分別為15、20、26噸碳/萬億焦耳),屬于較為清潔的化石能源。而2019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占一次能源比例僅8%,明顯低于全球24%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們認為未來我國天然氣仍有較大發(fā)展空間。
3. 原油:推進增儲上產,推進煉油行業(yè)轉型升級。原油下游主要分為成品油和化工品兩大部分,雖然新能源發(fā)展對未來成品油消費或將造成一定沖擊,但原油在我國化工品生產領域仍然占據主體地位。
以三大主要化工原料乙烯、丙烯、PX為例,2019年我國原油路線生產的乙烯、丙烯、PX分別占73%、61%、100%。而目前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超過70%,保障原油供給、加強國內勘探開發(fā)是保障國內能源安全的重要課題之一。
此外,推進煉油行業(yè)轉型升級,降油增化、提升燃油品質也是未來發(fā)展方向之一。
能源體制革命:打破壟斷、價格市場化
打破壟斷、放寬準入。白皮書提出,培育多元能源市場主體,支持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以外的能源領域,形成多元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的格局,包括開放油氣勘查開采、原油進口,改革油氣管網運營機制,積極培育配售電、儲能、綜合能源服務等新興市場主體,積極穩(wěn)妥開展能源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
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白皮書提出,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總體思路,穩(wěn)步放開競爭性領域和競爭性環(huán)節(jié)價格,促進價格反映市場供求;嚴格政府定價成本監(jiān)審,推進科學合理定價。科學核定自然壟斷環(huán)節(jié)價格,按照“準許成本+合理收益”原則,合理制定電網、天然氣管網輸配價格。強化輸配氣價格監(jiān)管,開展成本監(jiān)審,構建天然氣輸配領域全環(huán)節(jié)價格監(jiān)管體系。
投資建議:在節(jié)能低碳背景下,我們建議關注:(1)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我們認為未來消費有望持續(xù)較快增長;(2)走低碳原料路線、布局氫能的輕質化企業(yè);(3)化工品收率高,且具有一體化能耗優(yōu)勢的民營煉化業(yè);(4)可降解塑料龍頭,以及其他生物基材料公司等。
風險提示:碳減排進度不及預期;低碳節(jié)能技術發(fā)展不及預期。
(編輯:李均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