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未來金融研究院”,作者:米妮。文中觀點不代表智通財經觀點。
本文寫于2019年7月7日,候選投資標的:港交所(00388)、CME(CME.US)、CBOE(CBOE.US)、NDAQ(NDAQ.US)、ICE(ICE.US)、LSE。
交易所行業(yè)分析邏輯:交易所實質是中介
1. 提供IPO平臺;2. 在二級市場以合適價格撮合買賣方交易需求。
買賣雙方完全依賴交易所平臺信譽和提供的流動性進行交易。有規(guī)模優(yōu)勢,產品種類選擇多的交易所可以在市場上吸引更多交易者,對買方和賣方話語權都更強。
產業(yè)并購整合趨勢明顯,如CBOE對Bats的收購,增加了現貨股票業(yè)務線。Ice收購Virtu Financial的Bond point增加了固收業(yè)務。
行業(yè)護城河討論:
護城河寬且難以打破,屬政策保護型行業(yè),行業(yè)門檻極高,尤其業(yè)務線多的交易所,直接把新進競爭者隔離在外。典型Too big to fail行業(yè)。
金融科技行業(yè)特性:規(guī)模效應會帶來邊際利潤增加,同時固定投入變化不大。
行業(yè)天花板高,只要有人口增長,對農產品,金屬等有不斷的需求,衍生出來金融產品需要流動性,導致交易是個永恒的生意,持續(xù)交易,持續(xù)帶來收入。
交易所生意穿越牛熊,只要有波動就有收入,有防御屬性。
區(qū)塊鏈技術未來是否會削弱中心化交易所的地位?
參考幣圈,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和中心化交易所差距很大,且?guī)湃C構交易者偏少。傳統(tǒng)金融產品以機構交易者居多,監(jiān)管政策嚴格,中短期對中心化交易所(特別是衍生品交易所因產品復雜)沒有威脅,尤其港交所更為安全(政策加產品多樣性)。
EBITDA是衡量行業(yè)運營情況的核心指標,原因如下:
研究標的都是成熟型科技公司,資本支出不大,EBITDA為科技行業(yè)常用指標。
交易所并購多,產生商譽相關的攤銷,加回去比較妥當。
股權激勵相關的花銷有些公司也給加回去,比如CBOE。
注:因每家財報統(tǒng)計方式有微小不同。
篩選出相對弱的標的企業(yè):
NDAQ設立是為了方便中小型科技企業(yè)融資,手續(xù)費和掛牌費相對便宜,導致公司的EBITDA僅為30.8%。因主業(yè)Cash equity競爭激烈,買賣方可以在一個交易所買,另一個交易所賣,造成交易所對買賣方的話語權都不高。不值得深入研究。
LSE作為老牌Cash products交易所在英國以及歐洲有壟斷地位,但EBITA較低為35%因現貨產品屬性利潤低,歐洲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是Eurex,與LSE平分秋色。但如果脫歐,對英國金融行業(yè)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從產品和政策不確定性角度分析,LSE雖有壟斷地位,但非最優(yōu)投資標的。
CBOE在2017年收購BATS之前,主要產品為future and options交易(包括Vix), EBITDA可以高達90%。合并后,實質上削弱了CBOE的護城河,雖然銷售增加了(前3年復合增長57%),增加了產品多樣性(交易美股),但拉低了CBOE的EBITDA, 2018年僅為30.72%。因BATS帶來的美股交易業(yè)務競爭激烈,利潤率不高。
總結:NDAQ, CBOE, LSE優(yōu)勢不明顯,不做深入研究。
第一輪篩選出相對弱的標的,市值都在$22b以內。
其余三家的市值是弱標的市值至少2倍,其中CME的市值達到$72b。
符合行業(yè)分析邏輯,業(yè)務線多的交易所,護城河寬,導致市值強大。Too big to fail。
值得研究的標的:ICE/CME
CME和ICE經過一系列并購整合,是產品最豐富,最受益于市場波動的交易所,體現在2018年的EBITA分別為65%和62%。
CME的主要盈利渠道為Interest rate和Equity products, 分別占50%和19%。例如,在6月份,受益于G20等事件的波動,CME每天交易12.9m張rates 合約,同比去年增長56%。交易3.9m張股票合約,同比去年增長漲20%。
ICE的主要盈利產品為交易和清算能源類期權和期權,占比約40%。
ICE是市場上第一家賣數據的交易所,2018年的數據產品貢獻了34%的收入,約$2,115m. CME的數據收入僅為$450m,占比10%總收入。
ICE采取股票回購回報股東,CME采取發(fā)放股息。
雖然CME和ICE兩家各有千秋,值得注意的是:
SEC在交易所和Broker用數據方面的監(jiān)管越來越嚴格,監(jiān)管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ICE的總收入,因數據收入占比大。
CME收入主要來自手續(xù)費,從商業(yè)模式穩(wěn)定性角度講,CME勝出,也體現在市值最大。
從估值角度看:
因EBITDA為行業(yè)公認的指標,從EV/EBITDA看估值,考慮到未來的成長因素,兩家公司目前都高估。成長因素取在分析師的一致預期。
從PEG角度看,兩家公司也都高估。可以看出兩種方法市場給予的估值倍數相似。高估值反映了市場對兩家公司壟斷模式的認可。
(圖片來自網絡)
如上圖,CME的EV/EBITA一直在3年的平均線以上。
從安全邊際講,如果CME的EBITA multiple降到平均線,ie.16倍左右,可考慮買入。因現有模式穩(wěn)定,但暫時看不到業(yè)績大幅增長的驅動。
值得研究的標的:港交所
護城河精進分析(除上述行業(yè)護城河):
與CME/ICE寡頭壟斷相比,港交所受政策保護,處于壟斷地位,無競爭對手。
走向國際舞臺:
2012年打敗CME成功收購LME,走向國際業(yè)務,成為了全球化交易所。
“三通”改革,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使得港交所更加國際化。
1. 2019年前5個月,滬深北向通成交額已經超2018年全年成交額。
2. 債券通開通兩年來,境外機構累計持有銀行間債券市場規(guī)模接近2萬億。
分析:對標CME, 50%的收入來自利率相關的產品,債券通帶來的前景具有想象力。
如下圖,產品類型豐富,現貨交易僅占27%(3,271/11,757),有利于業(yè)務收入的平穩(wěn)性。
如下圖,期貨和期權的收入飛速增長,2018年較2017年有接近70%的提升。暗示大中華地區(qū)的衍生品業(yè)務的巨大增長空間。相比美國衍生品市場已經很成熟,過了飛速增長期。此處不可忽視。
如下圖,中國企業(yè)2019年海外上市,首選地為香港。
港交所估值:
估值將港交所和CME做對比,因CME在美國行業(yè)地位排名第一,隨著”三通”的發(fā)展,港交所在國際舞臺有更重要的地位。
如上圖所示,市場給予CME(26倍)和港交所(28倍)的EBITDA multiple相似,暗示市場認可兩家公司的行業(yè)壟斷地位。但港交所的ROE遠高于CME,暗示未來發(fā)展空間大。
如下圖中金公司預測,港交所ROE隨著未來交易量的放大,固定支出有限,成本下降,ROE將穩(wěn)步上行。這也暗示了股價難以大幅下調。
港交所EBITDA growth(FWD)按照18年的年化增長,保守假設19年的增長與18年相同(22%)。實際會高,因19年的股市債市波動都比18年增大,帶來交易量的上升。
如考慮增長因素,對標CME, 港交所現在估值偏低,體現在EV/EBITDA/G僅為1.32倍,而CME為2.38倍,相差80%的空間。
Q&A
Q1: 考慮用PE估值,測算港交所估值?
以上用的相對估值法,容易陷入誤區(qū),但可供參考。
用PE法做絕對估值有合理性,因公司有穩(wěn)定盈利。
分析上面兩個圖,港交所上一個爆發(fā)周期(2006-2014)受益于國企上市潮, PE在20-30倍中間(PE band 圖,黃色方框)。
從2014年底的滬港通,2016年底的深港通,以及2017年的債券通,給港交所帶來又一輪的估值提升,PE在30-40倍中間(PE band圖,綠色方框)。
2018年一季度,港交所PE達到50倍,因2018年一季度白馬股的超級長連陽,以及外圍市場的暴跌帶來的大波動(PE band圖,紅色箭頭)。
Q2:PE一直在高位盤旋,怎么辦?安全邊際邏輯如何應用在高估值的股票?
從PE band圖(綠色方框)可以看出,隨著本輪的估值提升,底部PE約在30倍左右。
從中金的圖可以雙向確認,2015年至2018年平均PE為33倍。另外,日均交易量和PE有正相關性。
根據2019年1季報顯示,1季度的日均成交額較4季度增加18%至1,011億元,約為1,142億港幣,但仍比18年1季度交易量低31%,因18年情況特殊。
按平均PE為30倍,交易量上升18%,合理的PE空間大概為35倍(30*1.18)。按7月5號收盤價HK$278.4,動態(tài)PE為34倍。目前估值充分反映一季度業(yè)績增長率。
從PE估值角度出發(fā):
高估值反映了市場對未來的高預期,一旦業(yè)績增長低于預期,容易出現戴維斯雙殺。另外,如果業(yè)績增速和預期相符,也難有超額回報,如一季報后公司股價表現。但如果業(yè)績增長穩(wěn)定,市場有非理性下跌,PE跌破30以下,能提供安全邊際。
從業(yè)績EPS角度分析:
港交所的EBITDA margin成穩(wěn)步增長狀態(tài),已達到77%,高于CME。并且科技公司固定資本投入穩(wěn)定,邊際利潤效應明顯。這里用EBITDA的增長率來預測2019年EPS的增長率。
2018年較2017年的EBITDA增長22%,保守假設2019年EBITDA為20%。
2019年保守估值:
2018年EPS為HK$7.5, 2017年EPS為HK$6.03. 增長率為24%。EPS保守給予20%增長,和EBITDA增速一樣。
PE保守給予27倍 (平均30倍PE, 打個9折)
2019年保守估值約為:HK$7.5*1.2*27=HK$243。
PE激進給予40倍(按PE band圖綠色方框,PE到40倍,估值容易下調)
2019年激進估值約為:HK$7.5*1.2*40=HK$360。
從PEG角度分析安全邊際:
雖然近3年港交所PE大多數時間維持在30倍以上,但EPS增長率其實未超過30%,也就是PEG>1情況居多。樂觀的同時保持一份冷靜。如果當PEG<1, 且港交所業(yè)績發(fā)展保持穩(wěn)定,安全邊際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