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金車奉”。
投資建議
2018年中國車市首次出現負增長,復盤美日韓歷史銷量、保有量情況,我們認為銷量下滑是經濟增長、工業(yè)化進程到達一定水平后必經的調整,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恢復。經濟增長是支撐銷量和保有量擴張的重要動力,社會承載力(人口密度+產業(yè)和城市結構+外部改善)決定保有量的實現高度。國內人均GDP提升,中國車市進入低個位數增長階段,但距離銷量和保有量見頂仍有很大空間。但想要充分釋放車市潛能,還需要大力投入到外部改善(道路建設、停車場建設等)中。
理由
銷量下滑是必經的調整,經濟增長和人口密度構成核心驅動力和制約,中國車市銷量仍有增長空間。日韓銷量首次負增長分別出現在1974年、1998年,時間點均為舉辦奧運會后十年,我們認為有外部因素作為導火索,但本質上是經濟發(fā)展、工業(yè)化進程達到一定水平,汽車消費進入必要的調整階段。參考美日韓的情況,我們發(fā)現:恢復不是一蹴而就的,銷量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到下滑前的水平。首次負增長后到銷量見頂,日本乘用車銷量翻倍,而韓國乘用車銷量僅微增,人口密度快速增長抑制韓國車市銷量的重要因素。美國銷量仍未明顯見頂,人均GDP持續(xù)提升是驅動力。反觀我國,我們預計人均GDP保持較快增速,人口密度還不至于形成制約,那么銷量正增長仍將保持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在15年)。但考察我國各省份情況,區(qū)域發(fā)展不均衡可能會阻礙車市銷量增長。
經濟發(fā)展與社會承載力是決定保有量走向的重要因素,前者提供汽車需求的增長動力,后者決定保有量的實現高度。從空間來看,目前我國發(fā)達地區(qū)的千人保有量尚不足發(fā)達國家的一半,從歷史經驗看,保有量首次負增長要在銷量見頂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在20年)。在乘用車普及初期,經濟增長是保有量提升的主要動力,隨著普及度提升,千人保有量與人均GDP的相關度減弱,社會承載力決定了保有量能夠到達的高度。人口密度與千人保有量成反比,制造業(yè)產業(yè)聚集區(qū)、縣域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多中心城市的保有量更高,對于大型城市來說,空間的高效利用、道路建設的合理性及用車環(huán)境改善都能有效重塑保有量的天花板。
集中度提升、行業(yè)出清,車企面臨盈利下滑壓力,著力發(fā)展出口市場是關鍵。銷量增速放緩、行業(yè)競爭加劇,車企需要經歷大逃殺的過程,體現為龍頭市占率提升、劣質產能出清。但在此過程中,車企可能面臨盈利水平下滑的壓力,一方面有能力的車企可以通過精細化管理、加強成本控制的方式改善經營,另一方面,參考日本車企,著力發(fā)展出口市場能夠減少對單一市場波動的暴露,對沖盈利下滑的風險。隨著自主品牌產品競爭力提升,我們認為三類國家可以作為出口重點突破目標:總量規(guī)模非常大的國家,如美國;總量規(guī)模較大同時市場競爭格局良好的國家,如印度、巴西、俄羅斯等;總量規(guī)模小但政策支持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等。
盈利預測與估值
乘用車板塊,短期國六切換可能造成需求透支、折扣增大的情況,我們建議關注清庫壓力較小、終端折扣穩(wěn)定以及切換準備較充分的車企,如長城(02333)、上汽(600104.SH)等;中長期行業(yè)集中度提升,龍頭車企在新四化、海外市場的投入將逐漸兌現。
風險
乘用車銷量下滑超預期,車企盈利大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