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摘編自中金策略2017年5月1日發(fā)布的深度報告《港股普及系列:詳解“老千股”》,作者中金公司策略研究分析師王漢峰、劉剛。本文為第三篇。
摘要:
所謂“老千股”,根據(jù)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其一篇針對老千股的文章《關于“老千股”》中的提法,是指那些存在“大股東不以做好上市公司業(yè)務來盈利、而主要通過玩弄財技和配股、供股與合股等融資方式損害小股東利益”現(xiàn)象的股票。如何識別和規(guī)避“老千股”?
鑒于“老千股”可能帶來的風險,投資者、特別是通過滬港通南下的大陸投資者需要充分重視可能的風險。為此,中金從自上而下角度梳理出66只符合一定條件的“疑似老千股”名單。需要注意的是,更為精確的篩選仍需要從自下而上個股角度進行確認。
“疑似老千股”篩選:頻繁資本運作;股價長期低于1元;中小市值;基本面差等等
鑒于“老千股”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損害,中金認為,投資者、特別是通過滬港通南下的大陸投資者在尋找港股市場投資機會的同時、也同樣需要充分重視可能的風險,并規(guī)避潛在的“老千股”。為此,我們在本節(jié)中,從自上而下角度,基于在前兩個章節(jié)中對于“老千股”的典型特征、套路、以及存在土壤和條件的分析,梳理出66只符合一定條件的“疑似老千股”名單*。
需要注意的是,自上而下的篩選并無法充分把握所有的老千股,很可能有遺漏、也有誤選。因此更為精確的方式需要投資者自下而上從個股角度,充分考量各方面的特點和因素,以最大程度上規(guī)避潛在的“老千股”。
具體而言,以重要和相關性排序,中金在篩選“疑似老千股”時所使用的條件為:
1.資本運作頻繁。頻繁的資本運作、特別是供股(包括公開發(fā)售)和合股是識別“老千股”的一個典型特征和首要依據(jù)。根據(jù)萬得資訊和彭博資訊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們選?。?)2006年以來,供股和公開發(fā)售次數(shù)至少2次以上;2)2000年以來合股次數(shù)至少兩次以上;3)以及供股股份比例至少是原有股份的100%以上的個股;同時我們也參照再融資折價幅度作為篩選依據(jù)。
2.低股價。低股價雖然不是“老千股”的絕對特征,但由于頻繁的供股和“向下炒”,股價長期低于1元,也即所謂“仙股”已經(jīng)很大程度上成為“老千股”的一個共性。
3.跌幅深。同樣由于“老千股”“向下炒”的財技,其復權后股價往往都經(jīng)歷過很深的跌幅,我們選取的標準為當前股價相比歷史高點跌幅至少在80%甚至90%以上。
4.小市值。小市值與低股價一樣,雖然不是“老千股”絕對特征,但也往往是共性之一。一定程度上,其低股價和小市值恰恰是“老千股”的行為所致。我們的篩選標準是市值小于10億美元。
5.基本面差。基本面差的個股才會考慮通過財技來牟利。因此,我們的篩選標準是自2000年(或上市)以來,凈利潤虧損年份超過一半時間,且分紅年份少于20%。
6.更改名稱和代碼。為了掩人耳目,“老千股”通常也會頻繁更改名稱和交易代碼,因此也可以作為篩選的一個參照。(編輯/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