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筆記 | 反思京東Q2財報“不及預期”:何時引用國內分析師預期?

國內分析師更了解國內企業(yè),不是嗎?

作者:丁道師 速途網副總編兼速途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

日前,國內電商平臺京東日前發(fā)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京東二季度凈收入12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1.2%。以今年的經濟形勢,超過30%的增幅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都是可喜的成績,可惜我們依然看到了國內外媒體報道的說辭“低于分析師預期”。

日前,我和《每日經濟新聞》的朋友討論京東剛剛發(fā)布的財報,朋友就“分析師認為財報不及預期”,問我怎么看。

我的觀點有三:

①今年經濟和消費的嚴峻形勢眾所周知,京東(當然也包括前不久發(fā)布財報的蘇寧、唯品會等)等電商還能取得較大幅度增長,這已經是奇跡。

②我們是時候該引用新的分析師體系了,海外分析師和機構(比如各大媒體分析師和華爾街的分析師)之外,我們本土的分析師以及機構話語權是不是應該加重。

③電商未來比拼的核心是技術,技術,技術,重要事情多三次。

在我看來,同比增長31.2%被看做不及預期,是海外機構和分析師對中國經濟的客觀情況忽視所導致,深層次體現的則是華爾街規(guī)則制定者們的傲慢以及別有用心。

我一直呼吁,對于我們國內的媒體和機構來說,完全可以多引用國內分析師的預期以及對企業(yè)趨勢判斷的觀點,因為他們更了解中國,更了解中國企業(yè)。

中國經濟和消費壓力眾所周知 京蘇唯等實現增長已是奇跡

同比增長31.2%是什么概念呢,我們還是拿一組數據來做對比。

①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第二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7%,而去年第二季度增幅為6.9%。

②今年上半年,中央企業(yè)累計實現營業(yè)收入13.7萬億元,同比增長10.1%,而去年此時的同比增長是16.8%。

③2018年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0359億,同比增長8.5%,低于市場此前預期的9.6%,意味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創(chuàng)下歷史新低。

④2018年上半年,兩市總市值從年初的64萬億元下降到6月底的56.69萬億元,總市值蒸發(fā)超7萬億元,接近2017年北京、廣州、深圳三個城市的GDP總和。

⑤美元兌人民幣離岸價連續(xù)跌破6.74、6.75、6.76、6.77、6.78、6.79、6.80、6.81,四個月貶值10%,人民幣購買力持續(xù)下降。

以上,一切的態(tài)勢都在表明,在中美貿易大戰(zhàn)的歷史背景下,在人民幣和股市大跌以及一系列經濟下行壓力的癥狀下,在老百姓消費信心不足增幅放緩乃至P2P等金融產品集中暴雷的雪上加霜窘境中,中國經濟和消費的確遇到了罕見的危機。

在如此不利的大環(huán)境下,在我看來規(guī)模企業(yè)能有10%以上的增幅已經不容易,何況像京東(31.2%)、蘇寧(同比增長32.29%)、唯品會(同比增長18.4%)等主流電商平臺,實現了遠超經濟和消費增長的喜人數據。

這樣的增幅,在任何經濟學和邏輯學乃至回歸常識來看,都是遠超預期的表現。但讓人不解的是,以京東為代表的多家明星中國企業(yè),得到了海外分析師“不符合預期”的評價。

我們不禁要問:做空中國企業(yè),對誰有利?

不必盲信華爾街們 何不引用國內分析師觀點?

華爾街為代表的海外分析師(機構),長期占據權威、客觀、公正、獨立的制高點,在很多業(yè)界人士看來,成為華爾街等頂級機構的分析師需要得到機構的認可和相關手續(xù)的許可,中國的“電商分析師”,大多來自民間機構或者個人。

但像百度、阿里、京東、唯品會等等,這些中國企業(yè)雖然在美上市,但他們主要在中國市場開展業(yè)務,長期扎根于中國本土的“無證”的分析師,難道對這些企業(yè)的理解還不及遠在海外對著電腦看“心電圖”、還時不時對中國企業(yè)指手畫腳的分析師?

我從來不認為李成東、魯振旺、賈鵬雷等國內電商分析師、觀察者,對電商企業(yè)的判斷上會弱于名滿天下的華爾街分析師。

2018年2--3季度,騰訊股票和利潤出現所有人預期之外的大跌,那么多海外分析師和券商機構,我沒看到有哪家提前預測分析出來,進而對市場和投資人加以提醒警示。反而國內有人提前一年,預測騰訊“遭劫”,并且找到了解決方案。

有人或許說國內分析師很多都和電商企業(yè)有利益往來,如果媒體來引用這類型分析師觀點,難以做到客觀公正。

在我看來,有利益往來和是否客觀公正,是兩個話題。一向標榜客觀公正的華爾街等海外分析師以及所在機構,難道就真的客觀、公正,為行業(yè)服務?

其實也不盡然,說白了華爾街的分析師、券商、投資機構,一切還要以美國利益為最高利益準則,我也從不認為他們的分析和預期,充滿客觀公正和善意。

就拿京東這一次財報為例,按照我上文的分析,這份財報是超越我的預期的,但到了那一端,輕描淡寫的成了“不符合預期”,我只看到了滿滿的敵意。

對于這種以規(guī)則制定者意志為標尺的分析預測,我們的媒體,至少國內的媒體,也可以有選擇的決定是否和他們一起玩。

寫在最后:

在國內呼風喚雨的互聯網、電商企業(yè)大佬,一到了華爾街分析師面前就表現的如履薄冰,甚至唯唯是諾。這一點上,我還是喜歡網易的丁老板,一次面對花旗銀行分析師咄咄逼人的提問,丁老板怒懟“你又不是我老板,我要把整個管理的東西跟你講干什么”?此番舉動,在當年引發(fā)了廣泛的熱議。

當然,丁老板的發(fā)聲并不是為了發(fā)泄情緒,因為在真正頂級大佬眼中“華爾街不懂中國互聯網”。類似的論述,包括丁磊、張朝陽、陳天橋等等多次在公開場合做過表述,感興趣的讀者自行搜索查看,這里不再浪費篇幅。(完)

智通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智通財經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文中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資訊,請點擊下載智通財經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